聚商机,共发展,赢未来

【石阡作家访谈】林盛青:时常想着写出好的小说和剧本

2023-05-23 17:14:32

编前语:贵州省石阡县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孕育了一辈辈作家诗人。近年来,一批石阡籍作家和石阡本土作家的作品走出山外、面向全国,不断从高原向高峰攀登。为了记录当代石阡作家创作历程、展示石阡作家创作成果,更好地讴歌新时代、续写新华章,特开设“石阡作家访谈”专栏。

2023年世界无烟日主题海报.jpg

作家简介

林盛青,贵州石阡人,侗族,出生于1960年3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理事、铜仁市戏剧家协会原主席、贵州省特级教师。已出版短篇小说集《满目葱郁》、中篇小说集《温暖的玫瑰》、长篇小说《乌江怨》、散文集《阡城往事》、戏剧作品集《戏剧人生》。短篇小说《三丫的婚事》获《当代小说》征文特等奖;短篇小说《赶羊》获《小说选刊》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征文一等奖;花灯剧《严寅亮与“颐和园”》(合著)获贵州省首届专业文艺奖剧本类一等奖;著有长篇小说《浮华校园》、《女房开老板》、《庄镇》等。 

成为作家是埋藏心底的愿望

林盛青的文学情缘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当时受刘心武《班主任》、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等短篇小说的影响,开始喜欢上了阅读。他被《班主任》中所讲述的悲情故事中的人和事深深打动,由此对那时文学期刊所发表的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他就读于石阡师范(办在石阡中学内),教室的旁边就是石阡中学的图书馆。每天课余,他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那段时间,他读了《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刊发的许多中短篇小说。那一时期的阅读,他认为就是人生的“雅事乐事”,极大地激发了写作兴趣,为后来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30523171335.png

最初对他写作产生影响的有两人。一个是石阡师范的语文教师杨政,在讲课文中的小说时,其神态,其语言,令人陶醉。他对文学的爱好,完全是杨政的语文课所引起的。另一个便是郑一帆,他当时在石阡文化馆工作,在《山花》、《花溪》等刊物发表了不少短篇小说,当时的《石阡文艺》就是郑一帆在主编。然而,真正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的作家,则是汪曾祺和沈从文。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七里茶坊》,沈从文的《边城》、《月下小景》、《媚金·豹子·与那羊》等,让他百读不厌。

他第一次发表作品是短篇小说《两岔河》,发在石阡文化馆办的油印刊物《石阡文艺》上。小说写的是“我”与大人们在两岔河砍伐运输木材的故事。作家的头衔是他一直向往的,萌生成为一名作家的念头,就是在《石阡文艺》刊发《两岔河》时就有了。但,那只是埋藏在心底深处的愿望,从来没有表露出来过。

25元,这是他收到的第一笔稿费,是刊发在《梵净山》上的一篇小小说。当邮递员把汇款单递到他手里时,他懵了,问邮递员,是不是搞错了?邮递员说,祝贺你林老师!当明白是怎么回事后,他兴奋得脸都红了。在心里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好好地写,认真地写,多挣点稿费。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的话对他影响和启发特别大。他的庄镇系列小说就是本着“体验过”“思考过”“爱过”“看见过”,这四个准则以及“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去进行创作的。

戏剧家和作家头衔已成过去式

林盛青已于2020年3月退休。早上散步、阅读,下午阅读、写作,晚上与家人一起看电视。他现在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三段式生活”。

在石阡县汤山一小工作时,作为教导主任的他,为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创办了作文油印刊物《新星》;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创办了油印刊物《教学研究》。调到石阡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后,创办了《读写月报》(小、初、高)三种版本,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后来他调到了《石阡报社》,担任总编(主持工作),期间出版的报纸,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后调铜仁市教育局,主编《铜仁教育》,在其担任主编期间,《铜仁教育》多次受到省新闻出版局的表彰。

微信图片_20230523171339.png

在他看来,是因为写作和作品的发表,使其工作单位发生了几次变动。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一直把文学创作当成业余爱好,并下决心坚持了下来。生活中,他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埋头阅读和潜心写作。  

他最先写的是小说,然后是剧本,写得最少的是散文。最先公开出版的是短篇小说集《林盛青文集·短篇小说卷》,选编了早期在省内外文学刊物发表的25个短篇小说。散文集《阡城往事》是石阡县文联资助出版的。出版前,这个系列在《铜仁日报》“梵净山周末”连载。时任石阡县文联主席的杨芳阅读后,觉得是一幅反映石阡县城生活的长卷画,于是主动提出帮助出版。这才有了散文集《阡城往事》。剧本创作,他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张顺永,一个是林亚军。他的剧本创作就是在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始的。小说、散文、剧本是三种不同的文学文本,其呈现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他在进行某种文本创作前,必先静心地对这种文本进行阅读,以形成一种氛围,之后再进行创作。

对于戏剧家和作家的头衔,早些年他的心里确实是有几分得意,也很看重。觉得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光。但随着文学和戏剧创作的不断深入,他深切感受到了创作的难度,“头衔”便在心里变得越来越轻,不再那么看重了。现在他经常所想的,不是戏剧家、作家头衔的光环,而是怎样写出好的小说和剧本。“头衔”已成了过去式。 

文学创作让他生活充实,时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做什么。文学创作促使他站在一个特殊的角度,观看社会,观看人生,并将自己的发现和思考,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他人生意义的一种重大改变。

作家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土地

林盛青的出生地在石阡县本庄镇街上,是他笔下系列小说中的“庄镇”。

在他的身后,一个默默给予他创作养分甚至创作灵魂的故乡就是本庄镇。他出生在本庄街上,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都是在那里读的。1979年,他考上石阡师范,从此离开了生活过18年的本庄。虽然远离了故土,但是他的视线从来没有离开过那里的乡邻、街道、小巷,那里的一草一木。庄镇系列小说中的不少人物、故事,都是从那方水土里挖掘出来的。

微信图片_20230523171342.png

《庄镇——故乡人之一》(载《山花》1989年第一期),内含《粮食》、《抢手》、《英雄》三篇,是他比较满意的三个短篇小说。因为,这三个短篇小说是他庄镇系列小说的开篇之作,于他有着鼓励的作用。“黔山七峰”之一的著名作家唐玉林在评价《粮食》、《抢手》、《英雄》三篇小说时说:林盛青的这三个短篇,于历史的叹息中反省,于现代的荣华中沉思。唐玉林的评价对后来他的“庄镇系列”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8年,他在经过了9年的创作摇摆期后,视线又转回到了庄镇。这一年,他的“庄镇人物谱系列”16篇小说得以与读者见面,也就在这一年,他的庄镇系列小说引起了圈内以及读者的关注。在后来的创作中,只要是写乡村生活的小说,无论是短篇或中篇,里面都有庄镇的符号。如今,他正在修改长篇小说《庄镇》,争取出版。

他认为一个作家的存在,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土地。如何推动石阡文学创作事业更上一层楼?他的建议是努力办好石阡县文联主办的刊物《石阡文艺》,发现培养文学新人,形成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积极向外推荐石阡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新作。作为石阡作家,必须站在石阡的土地上,以开阔的视野,巧妙的手法,把石阡火热的生活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文学,让更多的人了解石阡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以文学的方式宣传、推介石阡的目的。

(访谈作者简介:马晓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石阡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

编辑: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