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贵州省石阡县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孕育了一辈辈作家诗人。近年来,一批石阡籍作家和石阡本土作家的作品走出山外、面向全国,不断从高原向高峰攀登。为了记录当代石阡作家创作历程、展示石阡作家创作成果,更好地讴歌新时代、续写新华章,特开设“石阡作家访谈”专栏。
访谈记者:马晓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石阡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
作家简介
冯铭,笔名金斧子。贵州石阡人,仡佬族,出生于1965年。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作家》《奔流》《当代人》《小品文选刊》等刊物发表作品。小说《扶贫纪事》选入吉首大学预科语文教材。
童年像一件怀旧散文
冯铭小时候经常跑到龙川河边去寻觅乐子。他一进河滩,心便奔放,撒腿就疯跑,累了就匍匐在卵石上数行人,实在乏味了,就到水边捡几块石头打水漂;或者坐在河边看篷船上的老头煮饭;或者坐在河边看下游走上来的盐船;或者走上渡船去为村人撑一回船。有时,他又跑去船家的棚子里烤火,看船家在火坑里炖茶;有时,他又跑去油坊里看师傅们打榨,听师傅们吼号子。他童年的经历,更像一件怀旧的散文。
他读初中时理科好,语文弱,怕写作文。那时候中考实行中专和高中分开考,考中专时他报了师范,考完感觉不错,考高中时作文就没写。没写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不喜欢写作文,也怕写作文。这事让班主任知晓后,就狠批了他一顿。
读师范期间,他遇到了一位他人生中的好老师——杨政。杨政老师教语文很投入,也很认真,至今还记得他对《荷塘月色》的讲解。有学生在他的课上悄悄读诗歌,被他发现,他就很严肃的批评了这个学生。然后冯铭就与这个学生有了往来,有了亲密接触,他就是爱好诗歌也写诗歌的谢文江同学。从那时开始,冯铭对文学才有了认知,并产生了兴趣,这个读初中时怕写作文的人,居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踏上了喜欢文学的这条“贼船”。
参加工作后因为从事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他感到自己所学有限,潜意识里就有一种知识匮乏的危机感,而恰恰写作可以消除和弥补,同时还有一种可能成为一名作家,就更加了坚定了写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开启“白天阅读、夜晚写作”模式
沉默是冯铭创作的动力。他在年少时不善表达,参加工作后又不太喜欢与他人玩,他觉得创作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在乡镇学校的木屋里,他常常挑灯夜读,冥思苦想,有感而发,他喜欢写日记,喜欢记录点滴,更喜欢锤炼自己的文字。同事中有赞赏也有非议,他既不躲躲藏藏,也不大大方方,不躲藏,是因心中对写作价值取向的明晰——丰富提升自己。不大方,是自我清楚尚有种种不足。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石阡能买到、读到的文学书籍有限,他就去书店通过预订,或通过别的方式购到了莫里亚克、茨威格、契诃夫、莫泊桑、贾平凹、阿城等人的著作。
他最初是将读师范的生活补助拿来买书,参加工作后就挤工资来买书。在书店他结识了一起买书的胡安智、陈启林、杨再龙等人。那时候,石阡也有一批文学爱好者,大家有时亦会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谈作家的作品,谈作家的生活。
后来,他进入了白天阅读,夜晚写作的模式。他喜欢清静写作,尤其在凌晨以后,是他写作的最佳时段。他常常要先备好浓茶和香烟,有时进不了状态就修改作品进入,有时为一两个句子要抽掉几支香烟,有时状态来了就舍不得停下,一直要写到凌晨两三点钟。
无休止地写下去
冯铭现供职于石阡县教育局,如今接近退休年纪了。他认为,写作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他把写作视为是提升自己)。所以他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把生活放在了第二位,把写作放在了第三位。
这些年,他左手散文,右手小说,对于这两个文体,他觉得“散文就更像是请一个人喝一杯绿茶,小说就更像是请几个人喝一瓶烈酒”。对这两种文体思维的冲突他有两方面感悟,一个是文字的表达方面,一个是文章的结构方面。在文字表达方面,小说要达的是外在严密,散文要具的是内在紧凑。在文章结构方面,小说要备的是情节合理,散文要达的是表述合情。这两个思维冲突困扰了他好几年,尤其记人的散文易写成小说,而情节单一的小说又易写成散文。
2012年,他创作的小说《扶贫纪事》被吉首大学选入预科语文教材。《扶贫纪事》的主要内容写的是机关干部驻村扶贫,先是帮扶干部买磨坊送贫困户冬苟,接着为帮扶村筹措资金通电,从而与村民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小说几经修改后,他将其放在“天涯社区”网上征求意见,结果就被吉首大学的教材编辑老师看中选用。
他把笔名取为金斧子,意在提醒鞭策自己。斧子即斧头,斧头乃农人劈柴、木匠修料之工具,他认为作文者亦是匠人,无用之句段,无用之字词,便如被劈去的木屑。金则代指钢,又“真金不怕火炼”。
白发爬上了他的头顶。这些年他创作的小说、散文不少,但他很少投稿,也没想过出版专著。他认为人的认知在变,经验在变,价值取舍也会随之而变,所以,他说他最满意的是下一篇。尽可能把信心和美好留给明天,让其成为精神支柱。
文学给他带来的改变,明显的有感觉充实,有写作自信,有明辨是非的经验与能力。只要身体允许,他表示会继续写,无休止地写下去。
故土是一生扯不断的绳
罗家寨是石阡县汤山街道的一个小地名,原名北塔公社新鲜大队,就是现在的平阳社区。冯铭的老家如今成为石阡县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罗家寨已今非昔比了。
图为汤山街道平阳社区
他在散文《渡船》中这样写老家:恰恰对岸又来了行人,而渡船正好又泊在了河的这一面,先是一个,接着又是一个,他们都在码头上等待,抑或扯了嗓门儿叫了两声……唉,我们的那艘渡船哟?
他偶尔以散文的方式呈现故土,字里行间其影子居多,极少用实际地名。
作为一名一直在文学创作现场的作家,他认为这几年就是石阡文学的黄金时代。这几年有一个优势,在县文联前几任领导及当下领导与县作协的共同努力下,不断为石阡作者铺设道路和创作平台,以致整体水平都有了提高。但是,石阡作家还需要勤奋,还需要努力。对年轻作者要逼着写。他自己的许多作品都是逼出来的。人都有惰性。不逼,则视为可有可无,加之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很可能就拿不出作品。而作家没有作品,便什么家都不是。
石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如何用文学作品了解石阡、书写家乡、宣传石阡?他建议以文联或作协牵头,列出有底蕴的村子,然后每位作者对应实施包村包作品挖掘。用手中的笔描摹石阡的风俗和风貌,展现石阡秀美的山水和独特的乡土人情。
石阡,是他写作的根。也是他一生扯不断、走不出的温柔乡。
编辑: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