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商机,共发展,赢未来

忆我与石阡杂交水稻的不解之缘 ——于2021年7月纪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四十二日

2021-07-07 17:21:06    作者:石阡县农业农村局 赵朝圣

石阡网讯 按照石阡习惯,人去世后,每隔七天都要进行一次祭奠活动,写袱包,烧香纸。屈指一算,袁老隆平先生离开我们六七四十二天了。

石阡县南繁队(1976).jpg

石阡县南繁队(1976)

从昨天开始,总是心忙意乱的,总感觉有一件事情没有办,晚上突然想起,袁老明天满六七了,该做点什么。

今天早上起床做完晨炼后就直奔丁字口,买了一箍香和一大包纸钱,然后来到龙川河边,燃了香,化了纸,朝东方(长沙在石阡的东方)作三个揖,完成几十天来的心愿。

我小时候,缺少粮食,最能体会饥饿对人的摧残,知道饥饿的味道,因而对袁老隆平先生有特殊的感情。

DSC_1943.jpg

1972年,石阡遭受旱灾,再加上当时农业技术落后,粮食减少80%左右,我家劳动力少,没有记到公分,年终分到的粮食用几个背筐就背回来了,注定当年生活艰苦,当地条件好点的人家可用干苕颗或包谷面拌一小点大米,条件差的就是纯萝卜、洋芋或红苕,我家肯定是后者,连红苕、洋芋都不能满足时,还要挖厥巴,打红籽,割蒿菜来添补,现在谈到萝卜饭,苕颗饭我就想到它那难咽的味道。现在,由于党的政策好,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解决了14亿人的粮食问题,成绩了不起,我为中国骄傲。

1977年我国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在之前一段时间是推荐制度),1979年我参加考试,夺得白沙区的第二名,在填报志愿时义无反顾填了农校,自此在农业这辆战车上一干就是近四十年。

本庄杂交水稻制种.jpg

本庄杂交水稻制种

我与袁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有缘,在我近40年的工龄中,有三分之一是在从事杂交水稻工作。1984年,我从石阡县农科所调石阡县种子公司工作,1986年起开始搞杂交水稻繁(制)种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石阡县的种子工作因为杂交水稻与杂交玉米种子搞得好,被立为全省“两杂”基地县,得到了省里的大力支持(主要是化肥指标和两杂补助经费)“两杂”种子除了满足本县需要外,还调往省内各县(注:省内有50%的县不具备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条件)和省外麻阳、芷江等地。

本庄葛商屯制种.jpg

本庄葛商屯制种

初知袁隆平三个字,是在1981年读农校二年级遗传育种课杂种优势一章里,近识袁老是在1989年在厦门参加全国杂交水稻制种“两双、三大、五改”技术培训会上,相差也有10米之远,给我的印象是这个世界赫赫有名的人,没有什么架子,看上去像个农民,没有系领带,连西装也是歪的,一口湘音。

聚凤杂交水稻.jpg

聚凤杂交水稻

石阡县解放后,水稻品种先后进行了良种选育与推广、单季改双季、稀植改密植、高秆改矮秆(珍珠矮、广场矮、矮脚南特等)常规改杂交的先进的技术措施,使石阡粮食产量从不足150kg/667m2迅速提高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400kg/667m2。现在一般杂交水稻都在500kg/667.7m2以上,与解放初期本地麻谷150kg/667.7m2是天壤之别,而且,在收获期如遇到阴雨天气,本地麻谷不抗病,产量更低。为什么现在与原来差不多的土地面积,过去粮食紧缺,现在粮食充足,其根本原因就是好的政策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广。

老麻谷 (2).jpg

老麻谷

我县1976年开始试种杂交水稻,为了迅速推广“两杂”种子,上级要求每个县都组织南繁工作队,还成立南繁指挥部,由县革命委员会领导担任指挥长。我县是从农业局和区农推站抽调人员组成的南繁工作队,由于当时市场猪油和大米紧缺,需要自带粮油,大米是向县里申请全国通用粮票在当地粮食部门购买,在8月份左右,要派一个货车运输种子,猪油,汽油,农具等物品去海南。当时海南还不发达,除了能够看电影外,没有其他精神生活,生活艰苦,多数人中途都想回来,但纪律不允许,都要第二年4月份才回来。

县外学习杂交水稻制种技术.jpg

县外学习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石阡的杂交水稻推广的多数是三系法的,只有近年才有两系法的种子。开始推广的品种是南优2号,威优2号等,1979年面积达到3万余亩,其后一段时间由于常规稻特三矮,特青等高产常规品种的推广,杂交水稻趋于停滞不前,至八十年代末,常规稻品质差,又被杂交水稻取代,自此,杂交水稻越来越多,现在杂交水稻面积占水稻面积的90%以上。

教授杂株识别方法.jpg

教授杂株识别方法

石阡杂交水稻制种开始于1976年,其历程非常艰辛,开始制种技术不成熟,走了很多弯路。母本(不育系)卡颈严重,常采用人工剥苞的方法,劳动强度大,制种成本很高,产量多的几十斤(亩),差的甚至只有几斤,如果达到亩产100斤就可立功受奖。

1986年,单位派我去四川省绵阳地区(现为绵阳市)江油县学习了不割叶,不剥苞,大剂量喷施“920”技术,使我县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上了一个大台阶,达到了平均亩产150kg,最高达到亩产250kg,按1:5的种粮比计算,农民制种一年收入当种植常规稻两年的收入,记得1990年在本庄乐桥公社,我们制种队撤走的时候,老百姓鞭炮送到了本庄,当时有点震撼。


父母本剥检幼穗预测花遇水平.jpg

父母本剥检幼穗预测花遇水平

杂交水稻制种工作非常辛苦,要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有几个技术必须掌握:一是父母本花期相遇,父本生育期130天左右,母本90天左右,而且父母本对光温敏感程度不同,要控制在同时期开花,难度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记载叶龄(父母本一生的叶片数是恒定的),根据叶片数判断生育情况,采取调控措施,所以从秧苗期开始就要记载叶龄,5天一次雷打不动,晚了时间记载,原来标记的叶片找不着了,就会出现错误,父母本花期不遇造成颗粒无收。其二是控制安全扬花期,在扬花期要少雨,不能低温,所以3月下旬就播种一期父本了。其三是培育有丰收的苗架,不受病虫危害。第四是喷好“920”是夺取高产的最有效的措施,喷施“920”要根据父母本花期相遇、苗的多少,叶片茂盛情况等而确定喷施用量、次数,初次制种的农民一般不会掌握,就要一丘丘田逐丘安排,工作量太大,每天安排结束在田坎上就想睡觉。

杂交水稻制种去杂.jpg

杂交水稻制种去杂

杂交水稻制种还有一项最艰巨的工作就是去杂保纯,一是隔离距离,在制种区内或制种区外100米没有常规稻,对于现在的农村土地体制,落实实在困难,农民户与户各自情况不同,要想全部农户思想统一,这是技术干部完不成但每年又都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二是田间去杂,田间杂株主要根据雄蕊有否花粉来判断,连技术人员都难识别,叫农民去识别和撤除,这个工作的完成难度可想而知,其实,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千方百计提高亲本的纯度。

水稻制种亩产600斤田块.jpg

水稻制种亩产600斤田块

回顾我的工作历程,有十多年的时间在搞杂交水稻工作,单位在城里,但实际工作在乡里,没有改过行,一直就搞农业服务,在种子公司的时间里,春天不是水稻制种就是玉米制种,冬天不是小麦就是油菜,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但为解决人民群众的粮油安全方面做出了我的努力,没有枉拿共产党给我的工资,如果有来世,我仍然期盼袁老隆平先生从事杂交水稻工作。


验收杂交水稻产量.jpg

验收杂交水稻产量

袁老,后会有期。

编辑: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