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商机,共发展,赢未来

【石阡作家访谈】杨芳:是啊,我仍然陶醉在作家梦里

2023-06-14 18:17:46

编前语:贵州省石阡县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孕育了一辈辈作家诗人。近年来,一批石阡籍作家和石阡本土作家的作品走出山外、面向全国,不断从高原向高峰攀登。为了记录当代石阡作家创作历程、展示石阡作家创作成果,更好地讴歌新时代、续写新华章,特开设“石阡作家访谈”专栏。

访谈记者:马晓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石阡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

作家简介

640.jpg

杨芳,贵州石阡人,侗族,出生于1972年。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作家》《南风》《贵州作家》《贵州日报》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作品曾获征文一二三等奖。曾任石阡县文联主席。 

作家梦早于情窦初开的梦

对于文字的热爱,幻想将来成为一名作家,是杨芳很早很早的想法,远早于情窦初开的梦。

她在上小学与初中时,最喜欢的是作文课。到了高中,则越发不可收拾。那些年,梁兴和、聂洁与她,因作文常被老师当作班里的范文来展示而并称“三剑客”。

语文课被她狂热地喜爱着,而政治、地理那些课,则往往被《红楼梦》《水浒》以及“金庸”、“席慕蓉”,还有一大摞的“琼瑶”所替代,它们成为她课桌上用以掩护的“道具”。她清楚记得两次偷看课外书发生的尴尬事:一次是历史课看武侠小说被班主任老师在窗外侦破,另一次是地理晚自习看“琼瑶”被家长抓个现行。两次的结果均为没收“作案工具”,外加怀柔开导与铁血惩戒。只是,仍未曾撼动她那关于文字的梦。

曾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对她影响较大。平时更关注身边的作家作品,曾经好多年,她对《铜仁日报》“梵净山周末”格外喜爱和关注,每期报纸送到单位,她总会是第一个从众多的报纸中挑出,待空闲的时候慢慢阅读。对于特别喜爱的,则将它们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她的本子当时贴满了刘照进、末未、龙凤碧、冰皑、陈丹玲等人的诗歌和散文。石阡县文联主办的《石阡文艺》、铜仁市文联主办的《梵净山》,也是她一直阅读的,她目睹着这两本内刊源源不断地发现、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人才。

有一年,《铜仁日报》举办关于写残疾人方面的征文,她将一篇精心构思并认真誊写的文章装进了牛皮纸信封,第一次投向了外面的世界,就在漫长的等待中煎熬着。直到有一天,一个陌生的声音从电话中传来,说他是《铜仁日报》社编辑,通知她文章被采用,稿费随后寄到。当时她顿觉心脏狂跳,接着狂喜,编辑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多年以后,走上文字工作岗位,在一次约稿中,收到《铜仁日报》社黄方能的《石阡,一些零星的记忆》一文,看到文中提及到她,方才恍然知晓。原来,当年的天籁之音来自黄方能。

开始写东西的时候采取的是“地下”模式.jpg

开始写东西的时候采取的是“地下”模式,因为她担心写的文字不受欢迎不被采用被人笑话。后来,写的文字经常发表,亲朋好友包括领导也很支持,写作就变得大大方方了。

一杯清茶,几本闲书。没有灵感的时候,去书中充充电,找找灵感。至于写作,在某些年月几乎都是夜静人深时,她才摊开纸笔,每晚写上几小时,自得其乐。

最愉悦的是文联的八年时光

杨芳说很多时候自己像一个陀螺,忙得团团转。一直以来,她把工作列入第一位,而写作,不过是爱好,退让是必然的。2011年,源于文字,在石阡县文联女掌门谭晓红调市文联后,她从县编办调县文联工作。半年后,成为文联又一任女掌门。从一名文字爱好者到一名文艺工作者,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反而少了下来。看着同行的人越走越远,自己却暂停着,内心有时很惭愧。

从2011年到2019年,她在县文联担任了8年主席。有人说,如果你从事的职业恰好是你喜欢的职业,那么你便是幸运的、幸福的。在文联的8年时光,她觉得自己就是幸运的、幸福的,累并快乐着。

她初到文联,单位全部人马就是3位女生,那真是“三个女人一台戏”,刊物搬运之类的重活女人干不了,那就“拉夫”,拉着自己的老公干搬运,有次被领导撞上了,责怪了几句,后来还由此增加了办刊经费和协会工作经费,真让人暖心。

彼时,石阡的女性作者创作势头比较好,时任《黔东作家》主编的采薇,写下了《石阡散文的三乘油壁香车》,“三乘油壁香车”即杨芳、聂洁、杨玉梅。采薇的评论文章,给了石阡女作者们极大的鼓励,也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了石阡文学创作。

8年文联主席,她觉得聊以自慰的是在鼓励和培养文艺人才方面尽力去做了一些事,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邀请各协会国家级、省市级老师和各大刊物编辑来石阡采风指导、办各类培训,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或搭建平台输送各类文艺人才走出去。作协、书协、美协、音协、舞协、摄协、诗词楹联学会队伍不断壮大,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很多人逐渐成长为石阡文化艺术界的中流砥柱……

作为文联主席,她差不多与文学是朝夕相处的.png

作为文联主席,她差不多与文学是朝夕相处的。8年来,她编辑、出版的书垒起来能装好几间屋。常规的是编辑文学双月刊《石阡文艺》,同时联合县作家协会、县茶叶局编辑出版了20多期《石阡苔茶》双月刊,出版了《睁大眼睛看石阡》《情姐下河洗衣裳》《石阡苔茶文集》《本庄的表达》《石阡楹联集》《石阡文艺100期精选集》(诗歌、小说、散文卷)等,为记录和传承石阡一个时期的文学艺术留下了印迹。

在石阡城区,特别是外地人围着一座座亭台楼阁上的楹联拍照,或欣赏它们的时候,她的心里很喜悦。那是县文联一帮人和杨秀忠、徐大伦、熊志扬、宋德芳等老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历经5个多月时间办成的事。从面向全国征集楹联内容,到邀请全国和省市县书法家书写,再到每一处上界测量确认,最后完成制作安装。爬五峰山、走县城每一处亭台楼阁,为每一幅楹联内容的确定熬红过眼睛,也为每一幅楹联适合放在哪里争得过面红耳赤。这些楹联,提升了石阡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城区的文化气息。

文字改变人生,这句话用在她的身上再恰当不过。多年前,因为工作环境和生活的压抑,她在苦闷中选择拾起自己学生时的梦——爬格子。然后鼓足勇气将第一篇处女作送到当时的《石阡文学》主编谭晓红处,记得拿到样刊,看到自己的文字和名字时,那种无法描述的狂喜历历如昨。稍后,鼓起勇气把自己感觉良好的稿子投到了外面的报刊,《铜仁日报》“梵净山周末”编辑罗漠对稿件的用心用情一直激励着她在文联工作的日子里去努力地经营《石阡文艺》。再后来,她的稿件登上了《梵净山》《贵州作家》《南风》《中国作家》等,在创作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中,那些曾如泰山压顶般的烦恼与失落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8年多的文艺工作者身份,是她工作经历中最愉悦的历程。

希望石阡冒出一批优秀作家

杨芳出生在石阡县汤山街道,从小被温泉水和龙川河水滋润着,而她的文字也是石阡的水滋润出来的,至今仍然陶醉在作家梦里。

石阡温泉旧貌.jpg

石阡温泉旧貌

她曾创作过系列散文,写到过万寿宫、府文庙、楼上古寨等,当时就想以一篇篇游纪散文来呈现石阡元素,也尝试过以《唢呐声声》这种民俗散文来展示石阡民俗元素。

著名作家安元奎这样评价她:“杨芳的散文语言朴素,豪迈中透着温婉。喜悦或忧伤的唢呐,大关的酒香,彩虹桥的美丽,构成了时代生活的交响。”

她见证着一批石阡作家的丰收:从本土作家中国作协会员零的突破,到石阡作家频频在各大权威刊物发表作品,到获得各种高规格专业奖项;从老作者不断成熟,一路高歌猛进,到90后00后新生作家高起点横空出世……她这个“老作者”默默地为他们鼓掌。

曾有一篇题为《在宁波,当一位作家很幸福》的新闻报道让她引发思考,消息内容为:宁波出台作家扶持政策,加入中国作协奖5万;加入省作协奖2万等。她认为作家也好、文学爱好者也罢,如果喜欢上了文字,就要耐得住寂寞,这气象万千的寂寞,是一份美丽也是一份神圣。而文字以外的,可遇不可求。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家要拿得出创作的硬货。  

如何推动石阡文学创作事业更上一层楼。她觉得在将骨干作家推送高端平台培养,将优秀作品推荐高端刊物发表和组织作家走进人民群众中去采风创作方面再发力。同时,探索一些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她认为作为石阡作家,我们要用脚步丈量石阡大地,用笔书写石阡故事,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培根铸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石阡会冒出一大批优秀作家。

编辑:向娟